连太子都带头反对他的改革!他冷冷地说,太子反对,太子也得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?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~
咱们今天来聊一聊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,北魏孝文帝拓跋宏,为了改革,他不惜杀死了自己被立为太子的儿子,留下了一段让人敬佩和叹惋的故事。
公元494年,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,迁都之后大批的鲜卑人也浩浩荡荡从旧都平城进入洛阳,但问题也层出不穷。比如鲜卑人的编发左衽,所谓“左衽”,指的是衣领前襟向左掩,而汉族自春秋时起,便将衣领向右掩,以示区别蛮夷。在《十三经注疏》中就有提到:“四夷左衽”,指的就是四方的少数民族的着装与汉人的区别。再比如鲜卑本是游牧民族,在服装上男子为了便于骑乘多穿袴褶,女子则是衣夹领小袖。另外大多数人不懂汉语,在语言沟通上非常不方便。
正值初冬,抛下家业的鲜卑人迁到洛阳后,面临着住宿和吃饭的问题,还有以后定居洛阳后,就不能像在北方一样以游牧过活,而他们又不擅长农业生产……种种问题无不需要马上解决,否则,这些迁来的鲜卑人就会因与中原格格不入又会返回北方,到那时就民心背离,拓跋氏家的统治就会出现危机。
孝文帝比谁都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,所以他在迁都之前便重用了一批汉族士人。为了加快改革力度,他在这些人的指点下进行了一系列革俗汉化,其内容大致是:禁穿胡服,改穿汉服;禁说鲜卑语,统一汉话;鼓励与汉人通婚;死后不得葬回平都,必须葬在洛阳;并将鲜卑人的户口所在地一律改为河南洛阳。从此,这些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洛阳人。
孝文帝的改革,自然招来了皇室和鲜卑贵族们的不满,其中以太子元恂最为跳眼。
元恂是孝文帝和林氏所生,按北魏“子贵母死”的祖制, 在他生下来不久母亲林氏就被赐死,而他一直由祖母冯太后照顾抚养。对于元恂,冯太后一直非常宠溺,不似对孝文帝那般严苛。因此,元恂自幼性格嚣张,不喜读书。
公元493年7月,孝文帝依制将元恂立为太子,并随同迁都洛阳。为了实施汉化改革,孝文帝经常出巡,这时候元恂便负责留守洛阳,并做些祖庙祭祀典礼的事情。
史书上记载元恂生得“高大肥壮”,洛阳湿热潮闷的天气,让肥壮的他非常难受,又不能穿行动自由的袴褶,因此常常对旧都平城念念不忘,背地里对迁都多有抱怨。
元恂居洛阳后,孝文帝便命汉臣高道悦做他的近侍,以督促他学习汉族文化。高道悦是个实诚人,他见元恂无心读书,便时时规劝。元恂正对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心生抱怨,见高道悦时时监督自己学习,便将满腔的抱怨化成了对高道悦的仇恨。
公元496年八月,孝文帝出巡嵩山,元恂留守洛阳。
天气炎热,肥壮的元恂仗着孝文帝不在洛阳,便将所赐的汉族衣冠尽皆撕毁,着袴褶,以鲜卑“编发左衽”为自己的穿着打扮,还拒绝说汉话,仍保持鲜卑的旧有习俗。一些保守贵族们见元恂如此,便跟着也编发左衽。
高道悦见元恂如此,苦劝不止。但元恂早就对高道悦心生怨恨,于是趁孝文帝不在,与左右随从密谋,亲手杀死了高道悦。因担心孝文帝怪罪,又带着随从,乘了御马,准备连夜逃回旧都平城,只因领军元俨把守城门,出逃未遂。
事情发生后,尚书陆绣不敢轻视,立刻快马加鞭,将元恂之事汇报给正在嵩山出巡的孝文帝。
元恂的事情让孝文帝很震惊,他想到本来就因为汉化改革,鲜卑贵族们就因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对自己非常不满,不过是自己使用了高压手段才得已实施。如今元恂身为太子,竟带头和自己唱反调,这正好给那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们找到了借口。想到此处,孝文帝又难过又痛惜。
愤怒的孝文帝立刻返回洛阳城召见元恂,并历数元恂的罪过,最后将他杖责百余,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,将他贬为庶民,流放到河阳一带,命人看守,生活上只配以粗茶淡饭维持他的温饱。
元恂被废后,那些不满孝文帝改革的保守派鲜卑贵族们,便趁机拉拢元恂,暗中密谋叛乱。不过此事走漏了风声,被人密报给了正在长安出巡的孝文帝。
孝文帝知道,只要元恂活着,必然会不断地被鲜卑保守势力拉拢利用,对于自己正如火如荼的汉化改革,起到反作用。于是长叹一声,命人带着诏书和毒酒前往河阳,赐死元恂。
其实在改革的过程中,孝文帝早先就因皇后冯清不肯说汉话,废黜过冯清了,但太子元恂竟不以此为戒,还顶风而上,也怪不得孝文帝要痛下杀手了。
孝文帝赐死自己的儿子后,鲜卑贵族们便再也不敢对孝文帝改革发杂音了。
正是孝文帝的这种决心,才使得北魏的汉化改革得以成功,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,从而让北魏从原始部落向封建社会挺进,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国运。
本文网址:http://chanpin.wlchinahn.com/yxsw10499.html
原标题:拓跋宏为什么要杀元恂?原因是什么